在协会理事单位武汉爱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耕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征程中,有一位与高校项目共同成长十三年的“耕耘者”。自2012年加入公司以来,王红英始终扎根核心业务部门,将专业与热忱倾注于智慧校园领域。她以专业能力赢得客户信赖,以责任担当守护项目交付,更以敏锐洞察推动业务创新。
修炼内功:精准把握项目逻辑
“高校项目不是简单的技术交付,而是对客户需求的深度理解与价值共创。”谈及多年经验,王红英总结道。她认为,扎实的“内功”源于对市场趋势、自身优势与客户痛点的三维融合:既要精准研判政策导向与竞争态势,又要将公司技术优势与高校个性化需求精准对接。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等部门明确推动教育系统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王红英及团队敏锐地意识到,这背后是高校对数据安全与管理效率的核心需求。她及时将政策动向与客户深度需求反馈至公司,并积极参与后续的方案研讨。基于此,爱迪科技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运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技术为高校成功打造了智慧校园一体化方案。其方案不仅精准响应了政策要求,更通过智能化的身份管理与流程优化,显著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效率与安全水平。
责任为先:选择时的平衡之道
今年7月,某高校项目招标进入关键期,王红英却面临两难抉择:体检报告显示需尽快手术,但又要确保工作连续性。“工期紧、环节多,任何沟通断档都可能影响全局。”为此,她和医生进行沟通后,选择将手术时间推迟半个月,直至项目中标、合同签订后才安心入院。术后恢复期间,她又通过远程协调投入工作,由团队伙伴对接线下沟通,自己则负责流程统筹。
这一经历让她更深刻理解商务角色的本质:“优秀的商务不是单打独斗的英雄,而是团队协作的枢纽。”她总结道,必须通过前置化协调、标准化流程,避免因信息差导致返工,真正为项目交付筑牢防线。
长期思维:构建项目生态价值
在王红英看来,高校项目的推动远不止于单次合作。“一旦在技术或服务模式上形成突破,就能够产生可复制效应。”比如此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电动车监管难点:车辆身份不明、进出缺乏控制、校内超速违规等安全隐患突出。为此,爱迪科技聚焦实际痛点,定制开发了一套覆盖电动自行车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在某所高校成功实施后,团队通过持续优化形成标准化方案,为后续项目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针对不同学校特点进行定制化调整,实现“一校一策”的精准赋能。
平台赋能:团队协作共赢成长
“公司的软件创新基因和团队协作文化,是我能持续突破的底气。”王红英坦言,爱迪科技的前沿技术储备让她面对客户时充满信心,而跨部门良好协作的机制,则让复杂项目的高效交付成为可能。更让她自豪的是,每一个项目的完成不仅带来成就感,更推动团队能力的迭代升级,形成“项目淬炼团队创新,创新驱动业务精进”的良性循环。
从2012到2025年,王红英的身影始终活跃在高校项目第一线。她以责任之心对待每份信任,以专业之力打磨每个方案,以创新之魂开拓每个可能。“时间会奖励那些专注积累的人”,正如她用十三年时间,将一个个项目转化为行业认可的“爱迪标准”。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爱迪人“客户为先、技术为基、协作为魂”的价值追求,也看到了教育信息化领域深耕者的坚守与热爱。